1、飼養密度太大
我國蛋雞生產的主要形式是小規模、大群體。由于受資金、場地、設備等因素的***,或者飼養者片面追求飼養規模,養殖戶育雛、育成的密度普遍偏高,首周的育雛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30只,而實際高一倍者比較普遍,高2-3倍。有的戶從進雞到轉群上籠飼養密度不變,早期不能按時疏散,6周齡的體尺、體重難以達標,直接影響育雛、育成雞的質量。在多年的蛋雞生產實踐中,深刻體會到飼養密度為***蛋雞生產性能的首要因素。
2、通風不良
育雛早期為了保暖,門窗均封得很嚴,隨著密度的增大,分泌物、排泄物的增多,粉狀料的使用,羽毛、皮屑的脫落,舍內的空氣極為污濁,雛雞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,流淚、打噴嚏、患關節炎等,處于一種疾病狀態,嚴重影響生長發育雞的質量難以達標。
3、飼槽、飲水器有效位置不夠,致使雞群均勻度差
由于育雛的有效空間嚴重不足,早期料桶、飲水器的數量不可能很多。隨著雞齡的不斷增加,雞只體格的發育,在料桶與飲水器不增加的情況下,雞只能分若干次輪換采食、飲水,每只雞采食的數量、質量有所差異,造成雞群均勻度差。
不同的疫病防治措施,不同的光照制度等因素,也是造成整棟雞舍蛋雞產蛋不見高峰的原因之一。
4、同一雞舍進入不同批次的雞
個別養殖場(戶),在同一雞舍裝入不同日齡的雞群,由于不同的飼養管理,不同的疫病的防治措施,不同的光照制度等因素,也是造成整棟雞舍雞產蛋不見高峰的原因之一。
5、開產前體成熟與性成熟不同步
一般分為兩種情況,一種是均勻度低于80%,變異系數在10%以上,平均體重低于標準下限,見蛋日齡相對偏早,產蛋率攀升的時間很長,表現為產蛋高峰上不去,高峰持續上不去,高峰持續時間短,蛋重輕,死亡淘汰率高。另一種是均勻度低于80%,變異系數在l0%以上,平均體重高于標準上限,見蛋日齡偏遲,全期耗料量增加,料蛋比高。
掃一掃
掃一掃